(接上期)患兒有外固定架,骶尾部有褥瘡,翻身很困難。為了防止褥瘡加重或再發(fā),醫(yī)護人員給患兒加用了電動交替充氣式床褥,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依舊不折不扣地執(zhí)行。長期的靜脈輸液,使輸液穿刺部位的選定成了難題,而且還要固定好,因為患兒不停在動,液體容易外滲。剛開始用了留置針,可是最多留3天就出現(xiàn)了靜脈炎。留置針很貴,為了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,只好改用普通輸液針。為了盡可能地減少穿刺次數(shù),護理部安排穿刺技術最好的護士每天為患兒輸液。教授和主任們很重視患兒的病情發(fā)展情況,每天查房至少兩次。主管大夫的查房次數(shù)就更多了,他們每次查房都很細心,每次都要查意識狀態(tài),上下肢的肢體恢復情況,每一次都呼喚患兒的名字,用手電看瞳孔的變化。為了多刺激氣管使痰液咳出來,減少肺部感染的機率,不論是教授、主任還是主管大夫每次查房都要徹底地為患兒吸痰,親自去做這又臟又煩的活。吸氧使氣管內干燥,易使痰液結痂,堵塞氣管引起窒息,醫(yī)護人員配置了氣管滴液,每小時向氣管內滴液2-3滴,每天霧化兩次,使痰液稀釋易于咳出。
就這樣,每天都在重復著。無數(shù)次地輸液、加液,無數(shù)次吸痰、翻身、查房,無數(shù)次換藥、消毒,患兒體溫正常了,痰量也減少了,從氣管切口處已能自行咳出痰液。
為了減少感染機率,為了盡早恢復患兒的語言功能,專家們決定拔出氣管套管。氣管切開后的第44天,開始試堵管,結果沒有成功,患兒堵管后出現(xiàn)了呼吸困難。于是又等了3天,患兒有了吞咽反射,又開始試堵管,結果還是沒能如愿。為了讓患兒早日康復,專家教授們再次會診,研究解決方案,終于在改良氣管套管后一次性成功,堵了兩天的患兒呼吸平穩(wěn),大家臉上也露出了微笑。五天后,氣管切口處愈合,正好也是外固定架拆除的時間,兩個難題解決了。
接下來的任務是試著讓患兒進食,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,使患兒盡快蘇醒。經過專家和醫(yī)護人員的共同努力,患兒有了咀嚼和吞咽動作。當時這情景,讓在場的所有醫(yī)護人員都激動不已。就這樣,進食由少變多,患兒食欲漸長,不久胃管也拔掉了。
為了讓患兒早日蘇醒,專家們又討論下一步治療方案,決定做一療程的高壓氧治療,再加上針灸療法,患兒開始能夠在床上坐立。高壓氧做到第七天,早上大夫查房時發(fā)現(xiàn)患兒有了意識,可以配合大夫做一些指令性動作。專家讓患兒舉起手來摸自己的頭的時候,未癱瘓側的手可以上舉,雖然很僵硬也不準確;給她吃的東西,她試著用手去抓,抓到了就往嘴里放;她媽媽給她手機,她也懂得往耳朵邊放。幾十天的日夜辛勞,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,醫(yī)護人員們相視微笑,在心里都有同一個聲音:一定要讓患兒早日開口說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