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力衰竭,被稱作是“生命的絆腳石”,已成為影響生命質量的重大疾病之一。大同五洲心血管病醫院內科主任白守民提醒,心衰危害巨大,學會判斷是否具有心衰風險格外重要。
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結構或功能性疾病導致心室充盈及(或)射血能力受損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癥。由于心室收縮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損,心排血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的需要,器官、組織灌注不足,同時出現肺循環和(或)體循環淤血,臨床主要是呼吸困難和無力而致體力活動受限和水腫。
心衰的高風險人群
白守民介紹,對心衰而言,如果有以下疾病(或病史),可能就是心衰的高風險人群,一旦發現有心衰的癥狀就應該去醫院?凭驮\,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。冠心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肥胖、代謝綜合癥是心衰最常見的原因。如果有冠心病或者高血壓,平時應該多觀察血壓,定期做心電圖檢查,應注意心臟保健。平時多注意清淡飲食、控制體重、少吃多餐,因為飽餐也有可能引起心衰。
出現心衰的主要癥狀要及早治療
白守民說,心衰的主要癥狀,如左心衰可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,肺動脈楔壓升高,肺淤血可出現咳嗽、肺哮鳴音、血痰、呼吸急促、坐立不安、勞力性呼吸困難、疲勞、發紺等。右心衰可出現乏力、外周靜脈壓增高,腹水(淤血肝)、頸靜脈怒張、食欲下降、厭食或者胃腸道不適、手部腫脹、下肢浮腫。
如果以前曾經得過心臟病,包括冠心病、心肌梗死、房顫、心臟瓣膜病、心肌病等疾病,并出現氣喘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乏力、胃腸不適、胃口差、下肢腫、肚子突然變大、咳嗽、咳痰等上述情況那一定要注意,你有可能被心力衰竭糾纏上了。如果你以前沒有心臟病的病史,同樣出現上述癥狀,那也要盡快到醫院檢查,查查你的心臟是不是出現一些問題,及早發現問題,可及時進行治療。
心衰患者不要過度害怕
白守民說,很多人一聽心力衰竭,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心臟壞了,出大問題了,其實心力衰竭是心臟供血功能沒有健康的心臟那么好了。心衰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,當然也不是說可以不重視它,畢竟如果大意,不及時診斷與治療還是會影響生命的。
如何判斷是否存在心衰
白守民介紹如何判斷是否存在心衰:
一、從心力衰竭四個分期及過程來看——
前心衰階段:病人存在心衰高危因素,但尚無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,也沒有心衰的明顯癥狀和體征。
前臨床心衰階段:患者無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,但已有心臟的結構改變,如左心室肥厚等。
臨床心衰階段:患者有基礎結構性心臟病,也有心衰的癥狀和體征。
難治性終末期心衰階段:休息時仍有癥狀,須長期治療。
二、從心力衰竭分級來看
、窦墸1級):心臟病患者日;顒硬皇芟拗,一般活動不引起乏力、呼吸困難等心衰癥狀;即日;顒訜o心力衰竭癥狀。
、蚣墸2級):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輕度受限,休息時無癥狀,一般活動后出現心力衰竭癥狀;即日常活動出現心力衰竭,如呼吸困難、乏力。
Ⅲ(3級):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,低于一般活動可引起心衰癥狀;即低于日;顒映霈F心力衰竭癥狀。
、簦4級):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,休息時也存在心衰癥狀,活動后明顯加重。
三、白守民推薦心力衰竭的6分鐘步行觀察——
患者在平地盡快行走,測定6分鐘步行距離:
輕度心衰:6分鐘步行距離大于450米。
中度心衰:6分鐘步行距離150米至450米。
重度心衰:6分鐘步行距離小于150米。
心力衰竭的病因
白守民說,冠心病、心肌缺血、心機梗死是引起心衰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其次是各種心肌病和心肌炎,以病毒性心肌炎和原發性擴張性心肌病最常見;糖尿病心肌病,心臟瓣膜功能異常,如瓣膜狹窄和關閉不全、高血壓等。
一、心力衰竭的誘發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。
1、感染:如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見最重要的誘發因素,致使心臟負荷加重,毒素直接抑制心肌,耗氧量增加,呼吸道感染增加心臟負擔。
2、心律失常:如心房顫動,即心房纖顫。
3、妊娠分娩。
4、過度情緒激動,如暴怒。
5、水電解質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。
6、其它:如靜脈輸液過多過快、高鹽飲食、使用利尿劑不當、過度勞累、情緒激動、氣溫變化、洋地黃中毒、貧血,大量飲酒、創傷手術等。
心力衰竭的常規檢查
白守民介紹,心力衰竭患者常規檢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、心衰標記物檢查:利鈉肽、肌鈣蛋白。
2、血尿常規、心肌酶、血糖、血脂、肝腎功能、電解質檢查。
3、心電圖。
4、胸部照片、胸部CT。
5、心臟彩超加心臟功能測定。
6、腹部彩超。
心力衰竭應該如何治療
白守民提醒,發現心力衰竭要及時治療——
一般治療:控制體重,減少鈉鹽攝入、遵醫囑服用藥物等。
病因方面治療:如冠心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原發病要早治療、早控制。
清除誘發因素: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呼吸道感染,應積極選用適當的抗感染治療。
藥物治療:利尿劑是心衰治療中改善癥狀的基礎,具體用藥一定到醫院就診后按醫生醫囑使用,同時定期到醫院復查,在醫生指導下正規用藥。
還有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等。
心衰患者的日常保養
白守民提醒,心衰患者除了要積極治療,平時的日常保養也應該重視起來:注意控制飲食,低鹽、多維生素、易消化、營養豐富食物;戒煙、戒酒;控制體重;適當鍛煉,保證睡眠質量;遵醫囑,按時服藥,不可擅自停藥;盡量保護好身體,避免呼吸道感染等。 |